回顾卡拉OK音箱的发展
卡拉OK起源于日本,发展于台湾,辉煌于中国大陆。从卡拉OK的摊位到应运而生的KTV,而后逐渐多元化的如商务型KTV和量贩式KTV等,从而促使对音频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
上世纪80-90年代,卡拉OK的音箱从最初的家庭AV音箱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善。当时市面上的卡包音箱主要供应商为几个日系品牌,国内的厂商跟风,这造成卡包音箱产品出现惊人的相似性,几乎大致的架构组成都是一样:采用4个或2个三寸纸盆高音单元,铁氧体加美白泡边做的低频单元,横置式刨花板箱体,两个前置式双倒相孔。结果便是层次感不佳,高频细节都缺失,低频显浑浊,声音不够透亮。
而对于房间面积较大的KTV,卡包箱则更显力不从心,于是人们开始尝试将会议室的音箱和流动演出的音箱直接用在KTV大房间。
将流动演出的音箱用到KTV又存在哪些问题?
首先,使用的场地环境不一样。KTV为封闭式房间,属于近距离扩声,这就要求音响系统失真要尽量小。而流动演出一般是在比较大的多功能厅和户外,对声音的投射距离要求要足够远,高频灵敏度要足够高。这样的高音号角在KTV近距离情况下,高音会表现出不耐听。
其次,工作频段不一样。KTV两只全频音箱属于真正的全频音箱,不但要有细腻柔顺的中高频,同时还要有具有深沉低频表现。而流动演出的音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频音箱,需有超重低频音箱的配合,但大多数KTV都不能放置超重低频音箱。
最后,产品对音色的要求不一样。KTV音箱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对人声的修饰性,要求突出易唱性。而流动演出音箱为专业歌手用设计,大多还要兼顾多功能厅的会议,所以要求突出人声的清晰度和可辨识性。综上所述,拥有细腻和通透感的高音单元是一款优秀的KTV音箱产品的首要条件,且还要具备突出低频的下潜深度和低频的弹性。